close
孩子大人各得其樂
孩子對動植物最有興趣
來到北極的孩子們是興奮的,一個大浪、一束小花都讓孩子們歡呼雀躍,在北大附小上五年級的咸陽就在船上遇上瞭大浪:“當時我在船頭,一個大浪過來,我就一個大屁墩坐在瞭甲板上。”
這次北極科考,咸陽的研究課題是“北極陸地的微生物”。在隨隊專傢指導下,他和同組的同學帶著一把鐵鏟20個塑料袋、20個采樣瓶和一些其他的設備前往斯瓦爾巴德群島,在島上采集瞭一些樣品,回到船上後在顯微鏡之下觀察樣品中微生物的具體結構,然後再從中將微生物提取出來。船上的觀察設備相對比較簡陋,是在兩個小薄片中間放一點水加上去再放到顯微鏡下觀察,這個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樣品的記號。
從北極歸來,咸陽又跟隨“少年極先鋒”的專傢前往中科院的實驗室繼續做實驗,小傢夥打算認真地寫一篇關於北極微生物的論文出來。現在的他對”微生物”也有瞭新的認識:“之前我對微生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隻覺得它們是一種極小的東西,沒有太多的價值。這趟北極科考讓我明白瞭微生物雖然不起眼,但它有大用處,它有好有壞有大有小。在靠近淡水的地方,微生物會比較多,但一般海水的地方,微生物會比較少,因為海水的鹽度會侵蝕它們的生命。”
康樂裡小學的謝敞安小朋友雖然年齡小,卻被委以重任,擔任微生物組第六組A組的組長,主要負靜電抽油煙機責樣品采樣。談起樣品采集過程,小傢夥對記者滔滔不絕。
“我們采樣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峽灣采樣,第二部分是定點采樣。峽灣采樣是指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一個峽灣中進行,我們上下船都在朗伊爾濱港。大傢用到的工具是采樣瓶,在拉米湖和船上各用瞭一個。拉米湖使用采樣瓶時要始終輕拿輕放,在船上采樣時,則要始終註意與船體不發生劇烈碰撞,以免采樣瓶發生漏水現象,並且要註意隨時拉住繩子,避免被風吹跑。”小傢夥說,“我們還用瞭海水測試儀,在使用時要註意輕拿輕放,在使用前後要註意及時清洗以免造成數據差異過大。第三個儀器是海水抽濾泵,使用時旁邊必須有人看靜電除油煙機價格守,防止空抽。在采樣過程中,我們用繩索把采樣瓶掉到水中,根據需要設置繩子的長度,最後提取上來。在船上采樣時,大傢同樣是將采樣瓶拋到海中,隻需要將采樣瓶觸碰到海面即可。定點采樣時,要每隔6小時、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采樣,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傢很開心。”
相比小學生的科考項目,中學生關註的內容就更加“高深”,廣渠門中學李嘉赫的研究課題是斯瓦爾巴德湖泊沉積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他把從北極采集回來的樣品像寶貝一樣帶回北京,“少年極先鋒”的隨隊專傢將他帶到瞭中國科學院地理與科學資源研究所和河北省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進行樣品研究,現在的李嘉赫已完成瞭樣品的粒度檢測、稀土元素含量和分佈檢測,接下來,他將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論文寫作。
北極可愛的動物們給參加科考的孩子留下瞭深刻印象,北大附小的咸陽說,自己最喜歡北極熊,因為它們很漂亮很純潔,還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並不因為生存在非常寒冷的環境下就放棄生存的希望。北大附小的尹銘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馴鹿和北極熊。北大附小的羅煥晶則喜歡北極燕鷗,因為這是地球上飛行距離最長的鳥類,這種鳥每年秋天都要從北極飛到南極,又要在春天從南極飛到北極,“這是多麼壯觀的生命奇跡。”
去北極考察的孩子們,並不是隻會做科學實驗的“書呆子”,在冰天雪地裡他們還不忘“秀”才藝。北大附小五年級的羅煥晶將民族舞帶到瞭北極,這也成為她北極之行最難忘的一幕,當時的氣溫為零下2攝氏度,已進入北極冰區,羅煥晶和小夥伴們耍起瞭長綢。“當時非常寒冷,我穿著一件藍色的裙子美麗‘凍’人,我很驕傲,最後我堅持跳完整段舞蹈。”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全國十佳優秀大隊輔導員王莉萍先後四次帶孩子們前往南北極,還制作瞭111節極地故事的視頻節目。
在王老師眼裡,這次去北極考察的孩子個個都那麼懂事。她說,行前孩子們就計劃著去黃河站的駐站隊員帶去一個節目,這個節目是什麼呢,孩子們商量後決定集體表演豎笛,有的孩子並不會這個樂器,於是抓緊時間練習,最終孩子們的行囊中為豎笛留下瞭一席之地。沒想到,北極的嚴寒讓竹制的豎笛裂開瞭口子,不過孩子們都說,即使手裡拿著是凍裂的樂器,也要用最好的狀態來為黃河站的駐站科考隊員演出。悠揚的笛聲還吸引瞭不少外國的科考隊員,大傢紛紛為他們豎大拇指。
靜電機保養
大人架起瞭網絡攝像機
孩子們有孩子關註的領域,在北極的大人們則更忙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姚軼鋒從2011年起連續五次前往北極科考,此前他還參加過南極科考團, 科考期間他主要圍繞極地植物演化與環境的關系開展相關研究,探索植物在極端環境下的演化過程和對環境適應的機制,認識植物和環境的演變過程,為全球變化提供新的數據和資料。
姚軼鋒說,2017年北極黃河科考站一共有十幾項科考工作,總人數為45名科考隊員,分五批進站。科考項目涉及各個學科,包括冰川;海洋生態、環境、微生物;大氣環境監測、生物學、環境科學等,其中有一部分隊員負責新型污染物長距離檢測。而整個2017年北極科考的全部隊員共96人,整個科考過程歷時83天。考察隊先後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歐海等海域進行瞭北極航道綜合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調查等綜合調查,取得瞭豐碩的考察成果。首次實施環北冰洋考察,並在北極地區開展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測量,開辟瞭我國北極科學考察新領域。歷史性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填補瞭我國北冰洋中心區大西洋扇區的作業空白。首次成功試航北極西北航道,為後續西北航道的探索積累瞭有益經驗。首次執行北極業務化觀測任務,開展瞭北極航道環境綜合調查、北極生態環境綜合調查和北極污染環境綜合調查,填補瞭我國在拉佈拉多海、巴芬灣海域的調查空白。
“雪龍”號船這次航次安全航行逾2萬海裡,其中冰區航行1995海裡,順利完成航渡任務。作為中國試航北極航道的開路先鋒,“雪龍”號船歷史性地穿越北極中央航道、試航北極西北航道,實現瞭我國首次環北冰洋調查,在我國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姚軼鋒今年前往北極科考的主要任務是在新奧勒松對植物樣方進行復查及維護,他說,科考過程比較順利,獲得瞭樣方土壤的溫濕度、黏度和PH值的環境參數。
“我們從2011開始在對新奧勒松R植物樣方進行瞭植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並且在黃河站架設瞭網絡攝像機,這樣在北京也可以實施監測,監測從北極雪化開始,大概四五月份一直到9月份裡植物生長變化情況,在土壤裡架設感應裝置,實時監測土壤溫度、酸堿度、輻射度和濕度的變化,以便開展植物生長與環境的相關性研究。”
鏈接
極地考察今後將常態化
在不久前引起轟動的雙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中,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功不可沒。
靜電除油機
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說,自8月18日21時10分起,AST3-2就追蹤到瞭相關的光學信號。基於AST3-2的數據,科研人員還計算出此次兩顆致密中子星並合的過程共拋射出超過3000倍地球質量的物質,這些物質拋射速度達到0.3倍光速。AST3-2是南極現有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目前它主要進行超新星巡天、系外行星搜尋、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探測等天文研究。
包括天文、地質、植物、動物等科研領域在內的極地科考近年來成果輩出,我國的極地考察事業蓬勃發展。國傢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近日宣佈,我國新建科考船研發設計正在引領世界發展,正在設計或建造的海洋科考船共約10艘,數量居世界第一,包括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中山大學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第三艘大洋鉆探船等。
科考船的準備工作做好瞭,中國前往極地更加方便,國傢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幾天前向外界透露,從第8次北極考察開始,我國北極考察正式進入常態化,今後每年都將組織開展北極科學考察。
林山青說,作為近北極國傢,北極快速變化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天氣和氣候產生瞭直接影響,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十分顯著。此外,隨著北極海冰融化,連接東北亞、歐洲和北美三大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通道——北極航道正在開通。我國是全球貿易體系中最重要的國傢之一,外貿貨品中90%以上經由海運實現,開發利用北極航道對我國意義重大,需要進一步增加對北極的認知。
開展北極考察是一項長期、連續性的工作,隨著我國北極考察的不斷深入、考察能力的不斷提升,從今年起,我國將全面提升對北極科學考察的頻次,從過去的每兩年一次提升為每年一次。“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加大對北極氣候、環境、資源、航道等方面的考察力度,可以更好地提高對北極的認知,進一步保護北極脆弱的生態。”
孩子對動植物最有興趣
來到北極的孩子們是興奮的,一個大浪、一束小花都讓孩子們歡呼雀躍,在北大附小上五年級的咸陽就在船上遇上瞭大浪:“當時我在船頭,一個大浪過來,我就一個大屁墩坐在瞭甲板上。”
這次北極科考,咸陽的研究課題是“北極陸地的微生物”。在隨隊專傢指導下,他和同組的同學帶著一把鐵鏟20個塑料袋、20個采樣瓶和一些其他的設備前往斯瓦爾巴德群島,在島上采集瞭一些樣品,回到船上後在顯微鏡之下觀察樣品中微生物的具體結構,然後再從中將微生物提取出來。船上的觀察設備相對比較簡陋,是在兩個小薄片中間放一點水加上去再放到顯微鏡下觀察,這個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做好樣品的記號。
從北極歸來,咸陽又跟隨“少年極先鋒”的專傢前往中科院的實驗室繼續做實驗,小傢夥打算認真地寫一篇關於北極微生物的論文出來。現在的他對”微生物”也有瞭新的認識:“之前我對微生物的瞭解並不是很多,隻覺得它們是一種極小的東西,沒有太多的價值。這趟北極科考讓我明白瞭微生物雖然不起眼,但它有大用處,它有好有壞有大有小。在靠近淡水的地方,微生物會比較多,但一般海水的地方,微生物會比較少,因為海水的鹽度會侵蝕它們的生命。”
康樂裡小學的謝敞安小朋友雖然年齡小,卻被委以重任,擔任微生物組第六組A組的組長,主要負靜電抽油煙機責樣品采樣。談起樣品采集過程,小傢夥對記者滔滔不絕。
“我們采樣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峽灣采樣,第二部分是定點采樣。峽灣采樣是指在斯瓦爾巴德群島的一個峽灣中進行,我們上下船都在朗伊爾濱港。大傢用到的工具是采樣瓶,在拉米湖和船上各用瞭一個。拉米湖使用采樣瓶時要始終輕拿輕放,在船上采樣時,則要始終註意與船體不發生劇烈碰撞,以免采樣瓶發生漏水現象,並且要註意隨時拉住繩子,避免被風吹跑。”小傢夥說,“我們還用瞭海水測試儀,在使用時要註意輕拿輕放,在使用前後要註意及時清洗以免造成數據差異過大。第三個儀器是海水抽濾泵,使用時旁邊必須有人看靜電除油煙機價格守,防止空抽。在采樣過程中,我們用繩索把采樣瓶掉到水中,根據需要設置繩子的長度,最後提取上來。在船上采樣時,大傢同樣是將采樣瓶拋到海中,隻需要將采樣瓶觸碰到海面即可。定點采樣時,要每隔6小時、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采樣,雖然很辛苦,但是大傢很開心。”
相比小學生的科考項目,中學生關註的內容就更加“高深”,廣渠門中學李嘉赫的研究課題是斯瓦爾巴德湖泊沉積物的稀土元素含量分析,他把從北極采集回來的樣品像寶貝一樣帶回北京,“少年極先鋒”的隨隊專傢將他帶到瞭中國科學院地理與科學資源研究所和河北省區域地質礦產研究所進行樣品研究,現在的李嘉赫已完成瞭樣品的粒度檢測、稀土元素含量和分佈檢測,接下來,他將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完成論文寫作。
北極可愛的動物們給參加科考的孩子留下瞭深刻印象,北大附小的咸陽說,自己最喜歡北極熊,因為它們很漂亮很純潔,還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並不因為生存在非常寒冷的環境下就放棄生存的希望。北大附小的尹銘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的動物是馴鹿和北極熊。北大附小的羅煥晶則喜歡北極燕鷗,因為這是地球上飛行距離最長的鳥類,這種鳥每年秋天都要從北極飛到南極,又要在春天從南極飛到北極,“這是多麼壯觀的生命奇跡。”
去北極考察的孩子們,並不是隻會做科學實驗的“書呆子”,在冰天雪地裡他們還不忘“秀”才藝。北大附小五年級的羅煥晶將民族舞帶到瞭北極,這也成為她北極之行最難忘的一幕,當時的氣溫為零下2攝氏度,已進入北極冰區,羅煥晶和小夥伴們耍起瞭長綢。“當時非常寒冷,我穿著一件藍色的裙子美麗‘凍’人,我很驕傲,最後我堅持跳完整段舞蹈。”
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全國十佳優秀大隊輔導員王莉萍先後四次帶孩子們前往南北極,還制作瞭111節極地故事的視頻節目。
在王老師眼裡,這次去北極考察的孩子個個都那麼懂事。她說,行前孩子們就計劃著去黃河站的駐站隊員帶去一個節目,這個節目是什麼呢,孩子們商量後決定集體表演豎笛,有的孩子並不會這個樂器,於是抓緊時間練習,最終孩子們的行囊中為豎笛留下瞭一席之地。沒想到,北極的嚴寒讓竹制的豎笛裂開瞭口子,不過孩子們都說,即使手裡拿著是凍裂的樂器,也要用最好的狀態來為黃河站的駐站科考隊員演出。悠揚的笛聲還吸引瞭不少外國的科考隊員,大傢紛紛為他們豎大拇指。
靜電機保養
大人架起瞭網絡攝像機
孩子們有孩子關註的領域,在北極的大人們則更忙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姚軼鋒從2011年起連續五次前往北極科考,此前他還參加過南極科考團, 科考期間他主要圍繞極地植物演化與環境的關系開展相關研究,探索植物在極端環境下的演化過程和對環境適應的機制,認識植物和環境的演變過程,為全球變化提供新的數據和資料。
姚軼鋒說,2017年北極黃河科考站一共有十幾項科考工作,總人數為45名科考隊員,分五批進站。科考項目涉及各個學科,包括冰川;海洋生態、環境、微生物;大氣環境監測、生物學、環境科學等,其中有一部分隊員負責新型污染物長距離檢測。而整個2017年北極科考的全部隊員共96人,整個科考過程歷時83天。考察隊先後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歐海等海域進行瞭北極航道綜合調查、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微塑料和海洋垃圾等污染物調查等綜合調查,取得瞭豐碩的考察成果。首次實施環北冰洋考察,並在北極地區開展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測量,開辟瞭我國北極科學考察新領域。歷史性穿越北極中央航道,填補瞭我國北冰洋中心區大西洋扇區的作業空白。首次成功試航北極西北航道,為後續西北航道的探索積累瞭有益經驗。首次執行北極業務化觀測任務,開展瞭北極航道環境綜合調查、北極生態環境綜合調查和北極污染環境綜合調查,填補瞭我國在拉佈拉多海、巴芬灣海域的調查空白。
“雪龍”號船這次航次安全航行逾2萬海裡,其中冰區航行1995海裡,順利完成航渡任務。作為中國試航北極航道的開路先鋒,“雪龍”號船歷史性地穿越北極中央航道、試航北極西北航道,實現瞭我國首次環北冰洋調查,在我國航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姚軼鋒今年前往北極科考的主要任務是在新奧勒松對植物樣方進行復查及維護,他說,科考過程比較順利,獲得瞭樣方土壤的溫濕度、黏度和PH值的環境參數。
“我們從2011開始在對新奧勒松R植物樣方進行瞭植物多樣性調查工作,並且在黃河站架設瞭網絡攝像機,這樣在北京也可以實施監測,監測從北極雪化開始,大概四五月份一直到9月份裡植物生長變化情況,在土壤裡架設感應裝置,實時監測土壤溫度、酸堿度、輻射度和濕度的變化,以便開展植物生長與環境的相關性研究。”
鏈接
極地考察今後將常態化
在不久前引起轟動的雙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中,我國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2功不可沒。
靜電除油機
南極天文中心主任王力帆說,自8月18日21時10分起,AST3-2就追蹤到瞭相關的光學信號。基於AST3-2的數據,科研人員還計算出此次兩顆致密中子星並合的過程共拋射出超過3000倍地球質量的物質,這些物質拋射速度達到0.3倍光速。AST3-2是南極現有最大的光學望遠鏡。目前它主要進行超新星巡天、系外行星搜尋、引力波光學對應體探測等天文研究。
包括天文、地質、植物、動物等科研領域在內的極地科考近年來成果輩出,我國的極地考察事業蓬勃發展。國傢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近日宣佈,我國新建科考船研發設計正在引領世界發展,正在設計或建造的海洋科考船共約10艘,數量居世界第一,包括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中山大學新一代大型海洋綜合科考船、第三艘大洋鉆探船等。
科考船的準備工作做好瞭,中國前往極地更加方便,國傢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幾天前向外界透露,從第8次北極考察開始,我國北極考察正式進入常態化,今後每年都將組織開展北極科學考察。
林山青說,作為近北極國傢,北極快速變化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天氣和氣候產生瞭直接影響,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十分顯著。此外,隨著北極海冰融化,連接東北亞、歐洲和北美三大經濟圈距離最短的海上通道——北極航道正在開通。我國是全球貿易體系中最重要的國傢之一,外貿貨品中90%以上經由海運實現,開發利用北極航道對我國意義重大,需要進一步增加對北極的認知。
開展北極考察是一項長期、連續性的工作,隨著我國北極考察的不斷深入、考察能力的不斷提升,從今年起,我國將全面提升對北極科學考察的頻次,從過去的每兩年一次提升為每年一次。“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我國加大對北極氣候、環境、資源、航道等方面的考察力度,可以更好地提高對北極的認知,進一步保護北極脆弱的生態。”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